热门搜索: 诗歌 诗词 诗经

二年级赠汪伦古诗配画

发布时间:2021-05-07   来源:古诗    点击:   
字号:

【www.tjxdjx.cn--古诗】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赠汪伦古诗配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blob.png

  【注释】

  1.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2.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4.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不及:不如。

  【赏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此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创作背景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附:古诗《赠汪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赠”“伦”两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生:(略)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32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的一首 ——《赠汪伦》。板书课题:《赠汪伦》。

  2、释题:师:“赠”会读吗?“伦”呢?读一读。“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

  4、《赠汪伦》诗的由来:师: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吗?请看大屏幕,教师解说。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配乐朗诵。(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认真听。)(播放课件)

  2、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生:(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生:(略)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生:(略)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生:(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踏歌”呢?生:(略)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生:(略)师: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从哪里看得出?

  生: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师:是啊,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4、总结一二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略)

  师重复同学的回答,板书:-------行-------闻-------,并指出这两句是“叙事”。板书:叙事

  5、激发想象。

  师: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李白那个年代,回到汪伦送别李白的那个场景,去亲身体验一些他们离别时的情景。教师指出: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离别的画面去想象。

  师:谁来说说?你想说那个方面?生:(略)(动作,可表演)

  6、解读三四两句。

  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没有把动作、神态、语言、画面写到诗句里?(生可能疑惑不解)

  师: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一方面,诗句讲究凝练,不枝枝节节,另一方面,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齐读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它的意思: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生:(略)

  师:这句诗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2、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3、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怎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呢?

  师:这两句诗你还读懂了什么?生:他们的感情深厚。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板书:-----深-----送----。谁来读这两句?生:(略)

  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样读?生(略)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示范),齐读!还不够深,再读!对了!第四句要读成降调,(示范),齐读!还没降下来,再读!对了!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饱含深情!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读呀!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感觉累吗?甩甩膀子!好,现在我们再来看整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叙述了-----,后两句抒情,抒发的感情是---------。(师生共同完成)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深厚、深情厚谊)师:对!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

  师:会读吗?一起来读!开始!

  师:会背吗?合起书本,试试!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师:古诗美吗?生:美

  师:是啊,古诗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谐和,很过瘾!但这首诗更美的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的情感!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生:(老师)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生:(想)

  师:敢不敢?生:(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

  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六、结束语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你们会记住我们吗?生:(会)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就让我们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zèng       lún

  第25课            赠    汪  伦

  唐 李白

  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难理解的;对教师来说古诗教学又是很难上的,不好把握,讲解多了,学生不乐意接受,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本学期初,我尝试了一节古诗教学,有成功的地方,更有很多方面需要再努力的。

  新课伊始,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诗句进行对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课堂上我紧紧围绕离别这一线索,去渲染、去感受,让学生深深去体会这离别之情。送别是我国古诗一个永恒的话题,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古诗词诵读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我提供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欣赏、感悟:《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别》(王维)、《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我觉得如果再出示以下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更扎实。

  设计练习:

  1、填空练习: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__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含蓄的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行为有行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而高适在《董大别》中用"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寄语远方朋友,表达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曾经历与老师、同学、亲戚、好友分别, 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这些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古诗或名句送给你的老师、同学、亲戚、好友 ,也可以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

本文来源:https://www.tjxdjx.cn/gushi/166577/

推荐阅读

描写秋雨优美的诗句大全

描写秋雨优美的诗句大全

导语:秋雨是冷傲的精灵,涤荡尘土,洗尽铅华,没有了春的妩媚、夏的张扬,却有着冷傲的凄美,婉转着侠骨柔肠。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雨诗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张爱玲说: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而不来。  2、有个傻瓜总是感动的时候喜欢说:天下雨了。  3、眼睛在为你下雨
2021-10-09
高中尊师重道黑板报

高中尊师重道黑板报

关于尊师重道,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高中尊师重道黑板报的相关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一、尊师重道意义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从古自今,中国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产生了多少教育学家。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仪之邦”的大国,而敬师却是中华传统美德
2021-08-21
描写雪的唯美爱情诗句

描写雪的唯美爱情诗句

真正情深却难以启齿,如若真正爱一个人,内心酸反而会说不话来,甜言蜜语多说给不相干的人听,以下是“描写雪的唯美爱情诗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描写雪花爱情诗句大雪纷飞的爱情诗句和雪有关的爱情诗句  1、下雪了,远方的你是否在思念。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雪覆盖了这个世界,纯洁的如
2021-07-04
精选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精选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冬天雪景给人的美好让人动容和喜欢,我们赞美雪景,也喜欢雪景带来的感动,那么该怎么描写冬天雪景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了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欢迎欣赏借鉴。关于雪的悲伤句子赞美雪的句子1、瞧,冬姑娘把准备了一年的礼物送给了我们。那洁白无暇的六角片宛如一个个坠入人间的精灵。它们那轻盈娇小的身躯,再配上雪
2021-07-01
除夕夜晚的诗句

除夕夜晚的诗句

除夕是农历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除夕夜晚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除夕经典诗句除夕的诗句意思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赏析:在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客居他乡的读书人、官宦不能回家过年是常有的事情。这首诗就是
2021-06-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推荐范文网 京ICP备16605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