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诗歌 诗词 诗经

百家讲坛三字经 解读

发布时间:2021-11-19   来源:三字经    点击:   
字号:

【www.tjxdjx.cn--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内容简介: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或教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百家讲坛三字经 解读

  全文:

  《三字经》在教之道 贵以专以后,紧接着又是四句,哪四句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这样六个字,以另外一个名字而闻名: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一本书叫《列女传》,讲历史上各种伟大的女性,而孟母这个故事也在里面。这是什么样一个故事呢?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所以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头,而这个破房子还不能在城里头。古代也是一样啊,城中心的房价贵啊。住在城外,而且城外还不能在城外很好的地段,在哪里呢?在墓地旁边。那么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就受到了熏染。所以小孟子从小就学人家哭丧,他没事就哭,没事摔瓦盆,过去孝子摔瓦盆,学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竭尽所能搬家,从第一个住处搬到第二个住处,第二个住处搬到哪里呢?不巧,搬到了市集上,搬到一个商业街的附近,而隔壁恰好是个肉铺,肉铺当然天天要杀猪卖肉,天天要在那里剁肉。小孟子又没事干,学着肉铺天天也在那剁肉,然后讨价还价,学人家这一斤肉多少钱,这是后腿,这是前腿,这俩蹄子,这个下水,就变成了一个卖肉的孟子。那么孟母当然更着急,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更何况当时是看不起商人的。咬咬牙,再搬家。这对于一个生活很贫困的家庭来讲,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一次搬到哪里?第三个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弦歌不绝,书声琅琅。孟子受到了学校的熏染,就从此开始学什么呢?学打躬作揖,因为这是师生之间的规矩。跟着耳朵听着在那儿背,读书念书,变得彬彬有礼。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文忠寄语: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童声】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是怎么一故事呢?小孟子长大了,长大了要读书去了,但是呢,还是个孩子嘛,童心嘛,经常翘课。孟子读书也烦,经常逃课,不去上课。有一天啊,这小孟子又逃回来了,听着听着课没劲了,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因为孟母那个时候主要靠织布,靠卖布来维持生活。一看到孟子又回来了,说过孟子好多次的孟母这个时候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机杼,就是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敲断了,这当然就意味着这一匹布,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孟子是个好孩子,他当然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就跪下来,就问妈妈,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就告诉他,读书、学习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就像我织布,我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才可以做被单,对不对?你这读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你怎么能够成才呢?那孟子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了一代亚圣,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这就是三字经的孟母的故事,孟子母亲的故事。

  简单吗?不简单,这里边蕴含着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宗法文化,以父亲为主,家长是男性,为什么讲到教育的问题,居然先把母亲放在前头呢?

  解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数妇女都不识字,那么教育孩子当然首先应该是父亲的责任。但是为什么《三字经》在提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却是先讲孟母如何教子,而不是先说父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想这个解释还是可以解释的,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像我以前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一系的思想,所以到举例子的时候,总要从孟子那一系来举,就这个亚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不巧,孟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孟子的父亲并没有对孟子的教育,孟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孟子是在他母亲的教育之下开始了做学问,开始成为亚圣的这样的人生旅程,所以用孟母来做例子。另外一个,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大量的女性,甚至包括这些名门望族的豪门的女性,好多并不识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的母亲就是不识字的,但是当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最早的教育的时候,季先生也好,胡适也好,很多大学者也好,都首先想到自己的母亲,也许自己的母亲并没有读过书,也许自己的母亲可能连字都不识,母亲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母亲是一个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一个孩子终生的导师。

  文忠寄语: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孩子终生的导师。

  母亲尽管在传统社会当中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道德的养成,对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母亲的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解说: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那么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童声】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那么三字经接下来的是比较冷僻的一个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又是四句诗。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一个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时代:五代后晋。籍贯:苏州渔阳,地处燕山。

  他出生于富豪之家,非常有钱,但是窦燕山人不怎么样,他虽然很有钱,但是他经常恃“财”傲物,这个财不是才气的才,财富的财,还小心眼,还见难不救,反正这个人不怎么样,窦燕山在年轻的时候,所以就遭了报应,什么样一个报应呢?在中国传统当中这是天大的报应,年到三十,膝下无子,没儿子,这在中国是最大的报应。那么窦燕山有一天在梦里面梦见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就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事,这种做法行为举止是不对的,你应该改过,你应该乐善好施多做好事。醒过来以后,窦燕山在梦中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名甲一方的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那么按照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这个成语的来历。五子登科讲的就是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中了科举,登科了。到今天,咱们的五子登科已经变了,变成娘子、票子、车子、房子、位子。咱们今天讲五子登科早就忘了这典故了,这个典故出于《三字经》,就在于此。

  【童声】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三字经》觉得仅仅讲这么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那么接下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这里的养有两层意思,生养,养育的意思。你做爸爸的,你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你不去教育他,你只管生养他只管养育他,但你不去教育他,那是什么,是你父亲的过错,是你父亲的罪过,养不教,父之过。从历史上,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故事来解释这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我都举同时代的人,汉宣帝的时候汉朝,有叔侄两个人,一个叫疏广一个叫疏受,疏广是叔叔疏受是侄子。这叔侄两个人都当了比较大的官,什么官呢?太子少傅和太子太傅,就是教育太子的这个大官,官很大。那么他们把太子教育完成以后,叔侄两个觉得应该告老还乡了,回家了。皇帝当然要感谢这叔侄两个人对太子的教育,所以就赏赐了他们一笔钱,一大笔钱。这叔侄两个回到老家以后,按照常规应该怎么样?买田买地,留给子孙。你当了那么大的官,皇帝又赏了你一大笔钱,你又告老还乡了,你也有子有孙了,按照传统观念是不是应该这样?给孩子准备好多财富,留下好多钱,留下好多动产不动产。这叔侄两个很奇怪,怎么奇怪呢?回去以后没看见他们有这个动静。只看见他们两个人经常在村里举办宴席,请谁呢?请自己的一些亲友,请村里的孤寡老人,请附近的这些没有人去关心的比较贫苦的人来赴宴,来白吃白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皇帝赏赐的钱像流水一样在花,疏广和疏受都有孩子,看着不敢说,但是心里担心,你这么折腾的话你拿什么留给我们呢?就托人托族里的长老去跟这个疏广、疏受打个招呼,说你这么花钱孩子没钱,孩子将来怎么活?你这样花钱的话,你给孩子留什么呢?疏广、疏受就跟长老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做父亲的,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怎么不知道该给孩子留点东西呢?但是我们疏家已经薄有田产,如果我的孩子勤劳一点,刻苦一点,向上的话,是不会比别人过得差的。我把那么多钱留给他们,只能使他们变得懒惰,变得依赖,从小锦衣玉食,消磨斗志,对他们恐怕没有什么好处。这个长老把疏广、疏受的话传给他们的子孙,他们的子孙一下子领悟到父亲深意所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经常考虑给孩子留点什么,孩子还很小,就琢磨着他将来要结婚,我先把房子给他买好吧。孩子刚刚进入大学,就琢磨着给他买个车吧。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传统中国有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留给孩子千两黄金,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当然这个话你不能刻板地去理解,真留一本经书给他,他吃经书啊!不是这意思,而是留给他知识。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一种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培养他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

  文忠寄语:应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

  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和母亲一样,必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当然,父亲的教育功能和母亲的教育功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相信父亲是一个孩子成长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

  文忠寄语:父亲是孩子成长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

  往往父子感情比较紧张,母子感情很亲近。但是,往往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也许自己已经成年。

  解说:父亲往往就是孩子无形中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父亲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反面的例子也有,也是汉宣帝时候,也有一个当朝的大官,御史大夫,这也很大了,这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长,叫什么呢?叫陈万年。他也爱自己的孩子,也愿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谨小慎微,溜须拍马,谁都不得罪,看到皇亲国戚,看到政要,竭尽讨好之能。这个陈万年做爸爸是这么样一个人,而他的儿子陈咸却是一个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执法如山的一个官员,也是一个官,当然没他爸爸那么大,经常得罪人,不避权贵。父亲也爱儿子,陈万年怎么会不爱陈咸呢?所以他也担心,你小子这么弄下去,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看你得罪那么多人,还好我老爸在,我人缘好,我位置高,我还能罩着你,我总有走的一天吧,我走了以后你怎么办?你不要被人整死吗?所以他有天晚上下定决心找他儿子谈谈。古人父子之间的规矩很严,陈万年年纪比较大,躺在榻上,汉朝的时候我们知道,还没有我们今天的床,我们今天的床是很晚才有的,他躺着。儿子恭恭敬敬站在屏风,要隔着一个帘,父亲在里面说话,有个屏风,站在屏风后面聆听父亲的教诲。这个陈万年就教育他,你应该像我一样,圆滑一点,变通一点,要明哲保身。这老爷子一番好心,唠唠叨叨,车轱辘话,陈咸站在那里晚了,也累了,累了以后,扑通,头就撞到屏风上。这把老爷子给惹火了,我好心好意那么累,通宵教育你,你在那儿打瞌睡,爬起来举起拐杖要去揍陈咸。古人有规矩了,小杖受,大杖走。你这个爹要打我,你打的不重我挨几下,你打的重我也是走的。小杖受大杖走也是儒家的规矩,我要跑的,这也是符合规矩的。儒家并没有说父亲要打儿子,儿子只能被打死,儒家没有这个说法。小小打一下你就熬一熬,如果要狠狠地打,儿子是有权逃的。那么陈咸就跑,跑的时候扭头扔下一句,说你这老爸,我为什么打瞌睡,你要说的话我都懂,无非是叫我像你这样溜须拍马嘛,老爷子当场厥倒。

  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父亲教育儿子,这个父亲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是哪种好呢?

  解说: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是父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确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加尊重父亲,而错误的教育却只会使父亲失去自己的威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谁更加重要呢?

  那么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你要离开父亲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那么这是谁的责任呢?老师。所以《三字经》接下讲的是教不严师之惰。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惰,懒惰的惰,是一种疏忽,一种过错的意思在这里,并不是仅仅懒惰的意思。不是说教不严就是你老师偷懒,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教不严就是老师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我们要从历史上找出一个故事来说明的话,那太多了,我向我找一个最极端的,最狠的一个。怎么狠呢?我找一个皇帝家的老师来说这个问题,行不行?朱元璋夺取了元朝的天下,登基做了皇帝。朱元璋本身没受过什么教育大家是知道的,那个时候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很关心自己皇子的教育,就满世界的找有学问的人来皇宫里面教他的这些龙子龙孙,找到了,叫李希颜,一代名儒,教书水平很高。朱元璋请进来,李先生,教书。这个老师那是非常严格地来教育这些龙子龙孙,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教师的职责。严格到什么地步?他揍龙子龙孙。就这些皇子啊,上课不好好听讲他也揍,戒尺啊,什么都上,打得这个皇子嗷嗷叫,受不了,这老师太野蛮了,我是皇子你还敢揍我,老师照打。打完了以后,有一个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里,说父皇,这书没法念了,这老师把我给揍的都快揍死了。朱元璋当然就火了,你还了得你,我给你脸叫你来当我的老师,居然你自以为,你还敢打我的孩子吗?就准备去治这个李希颜先生的罪。这个时候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这个原配,也没读过什么书,在旁边就劝朱元璋,说这是你不对。她就问那个孩子,老师为什么揍你?我不好好背书,那不你该揍吗。就跟朱元璋讲,李先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虑的,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还能责怪他呢?朱元璋一下子,哎,马皇后的话有道理,不仅没有治这个李先生的罪,反而对他尊敬,非常尊敬,尊敬有加。当李先生退休的时候,朱元璋专门赏赐了红袍,因为李先生的官并没有那么大,并不见得可以穿这样的服饰,但是赏赐了红袍,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让老先生告老还乡,千恩万谢。

  解说:在封建帝王社会制度中,皇帝是最高权威,为什么一个教书先生竟敢责打皇子,而贵为皇帝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对一个教书先生如此礼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

  在传统的中国,老师是什么地位?在传统的社会当中,孩子正式入学的第一天,要向孔子的牌位敬礼,要鞠躬,要磕头,因为这是至圣先师,还要为一个磕头,就是一个牌位,上面写着天 地 君 亲师,上有天,下有地,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天地君亲,第五个就是师。这是老师的地位,在传统中国文化当中,过去1905年以前,因为1905年中国废科举,实际上,私塾门口一般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大家知道吗?溺爱免送。如果你要溺爱你的孩子,拜托,你别送来,我不教了。这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贵为帝王,都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清朝,皇子入学就是用这个道理。大家如果看过溥仪,宣统皇帝的回忆录大家去看,为什么清朝的储君,清朝没有皇太子,他这个大阿哥去读书的时候,为什么要请亲贵陪,大家知道吗?他就会找一些同宗的人陪,就是让老师骂的。因为老师必须教训你,你不好好读书,你小动作不断,我要骂你。但是你将来是皇帝,不好骂,我总得指桑骂槐吧,我总得教训你吧,我怎么教训你呢?就找几个小皇子的叔伯兄弟,坐陪,但也都是亲王啊,都是贝勒,贝子啊,这就指着骂,但是他不敢骂溥仪,比如骂另外一个,你看你,那么不庄重,上课不好好听,动手动脚,言语轻浮,你像个什么样子啊?!其实是溥仪在动,那个叔伯兄弟并没有动,挺老实在听课,但是他得挨骂。这是一套制度,诸位,这也就是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学。

  解说:教不严师之惰,不仅强调了老师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老师的尊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但是这种师道尊严会不会使有些不合格的老师有恃无恐,误人子弟呢?

  有些老师也不那么合格,的确是有的。鲁迅先生就讲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师教孩子读《论语》,读到一句叫都都平丈我,这个学生一下就晕了,什么叫都都平丈我?什么话,什么意思?那这个老师比较蛮横,你背就完了,我教你,你就背,你管那么多。这个学生很小心地就问,老师,您老人家是不是有可能记错了?老师怎么会记错,就是都都平丈我。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这老师是个白字先生,水平不高,郁郁他不知道怎么看成都都,首都的都,乎看成了平,文看成了丈,之乎者也呜呼哀哉的哉看成了我。所以老师就把郁郁乎文哉一直读成都都平丈我。那么他也这么教学生,都都平丈我,那么这样的老师那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

  解说:儒家文化十分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为人师者未必都合格,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问题呢?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是不是完全过时了呢?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它的优缺点,它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还没有好好地反思过,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有些短处是很明显的,比如体罚,这个在今天是应该要予与批判的,不能遗传下来。现在老师绝对不能对孩子施以体罚,但是老师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了?我想时代进步了,老师应该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新的教学内容教给孩子,孩子还是应该以一种尊敬老师的心态,刻苦学习的心态,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从老师那里领受知识和教育。

  文忠寄语:应该以一种尊敬老师,刻苦学习的心态领受知识和教育。

  这个传统恐怕没有过时吧!现在好多教师对孩子,他不敢严格要求。也许好多家长也未必理解老师,严格要求委屈了我孩子,我家里就这么一个独苗,我就这么一个宝宝,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会对老师兴师问罪。当然我还是要强调,传统的教育有它的毛病,我们不能继承,但是传统的教育难道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吗?难道教不严师之惰不对吗?当然老师自己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孩子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教育,珍惜教育,领悟教育?这是《三字经》要接下来讲的又一个重大问题,请大家听下一讲。

本文来源:https://www.tjxdjx.cn/sanzijing/205441/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推荐范文网 京ICP备16605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