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诗歌 诗词 诗经

论李白杜甫的笔力与气势

发布时间:2021-02-16   来源:诗句    点击:   
字号:

【www.tjxdjx.cn--诗句】

  李白爱酒,爱月,又爱狂,曾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是进入了庄生梦蝶一般的无我之境,他的狂醉之后捉月而死,便是这一境界的最佳体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李白杜甫的笔力与气势,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李白杜甫的笔力与气势

  文学这玩意是艺术。艺术里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许多惯用的说法连个准确的定义都给不出来,全在读者于咀嚼反刍中得之。我过去说,与其说中医是一门科学,毋宁说它是一门艺术,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说的。记得刚到西方时,天天吃鬼子野蛮的煎炸爆烤,吃了半年便火上房,牙龈日日肿如泰山。于是免不得向同舍鬼友抱怨,说西方饮食习惯野蛮,不讲阴阳调和,以致体内火重,热得一塌糊涂,吃生菜水果都压不下来。那鬼友也是个科研匠,习惯了清晰思辩,当下就请教我何谓“上火”,何谓“寒热”,弄得我傻张着血盆大口(说明:非好莱大美嘴),什么也说不出来。然而凡我中华上民,这些概念没谁不是生而知之,根本就用不着解释,由此可见鬼子确实是野蛮人。野蛮人不上火,却也是怪事。可见刘姥姥的划时代杰作“大火烧了毛毛虫”还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传统文学里这种玄妙而又具体的概念就更多了。例如“气势”,有谁能为它作出个逻辑定义来?但说不清楚并不等于不存在。只要在网上随便看看,你一眼就能看出谁的文章有无气势。妙就妙在这气势不是类似科技现象那种可以刻意求之的东西,光靠惊叹号、感叹词或是大言壮语等规范手段并不能制造出来。惯以大话作“文章”的人就不必说了,就连陈亮那种豪放派的大词人其实也是外强中干。过去和人讨论诗词气势如何宏大,我就请他去读两首辛弃疾的词,特别是去看看老辛和陈亮互相唱和的那堆玩意,则庶几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气势,什么是哄俗眼的张牙舞爪。

  这“笔力”又何尝不如此?一般人夸奖谁的文章好,常说“笔力雄健”,似乎那也就是“气势”的同义词。然而细细玩之,这两者似乎并不是一回事。笔力雄健者文章气势不一定大,反之亦然。当然两者一致的时候也很多。例如小说《李自成》上描写大土匪头子张献忠招安后复反时写的战斗檄文最后是这么结尾的:

  “日日索贿,献忠之私囊有限,而上峰之诛求无已。,不得不反,献忠虽欲不反,其可得乎?!”(记忆,可能有误)

  这大概可以算是笔力雄健与气势宏大兼而有之了吧。但方孝孺之《扇子铭》,笔力非常雄健,气势则未必大。

  要看出笔力和气势的区别来,最好的方法还是去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记不得是谁的评价了,反正某位古人说过,李诗的妙处,是“力不着纸”,而杜诗的妙处,是“力透纸背”。印象里似乎没有比这更精妙的品评了,不信请看下面两首诗: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五律说的都是在长江上航行,连用语布局都有相似之处。论气势,两首都宏大至极。老李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老杜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但笔力则截然不同,老李的如神仙临坛,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满纸云烟,丝毫不见着力处,如云霞一般天然浑成,如云霞一般无可捉摸,真是非“力不着纸”不足以形容其流畅无挂碍处。老杜的则字字千锤百炼,一字千钧,顿挫沉郁,刚劲悲凉,岂但力透纸背,简直是碎玉穿石!那个“垂”字衬出“阔”字的寥廓雄浑感,“涌”字托出“流”的动态感,“岂”字和“老病”诉说了“休”字背后的万般无奈感。尾联推开一步,以天地两间飘飘一沙鸥作结,留下了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失群孤鸟的寂寞形像……

  我想,从这两首诗中,似乎可以看出笔力和气势的差别。套句理科行话,气势大概是一种动力学,反映的是文学作品的流动能量。只要作品如同瀑布一般飞扬直下,就有了气势。而笔力大概是一种静力学,反映的是作品内在的张力。上面两首诗同样都是一泻千里,但老李当时初出四川到外地跑官,年少气盛,从丹田里喷薄而出的是青春朝气。老杜则是生命垂暮,万死千伤,心灰意懒,从心底奔涌出不吐不快的积郁。因此,两首诗都同样极富动能,但老李字字如滚动的水银,老杜字字如绷满的弓弦,所以前者力不着纸,后者力透纸背。

  上面这些理科胡话,当然是当比喻使用的。敬请读者万万不可胶柱鼓瑟。说起来,以理科概念比喻文学现象,有史以来当以本人为第一人(不趁机自吹自擂两句,对不起“本爷自恋无日无之”部颁优质产品证书)。

  老杜的风格好体会,随便看上两首他的律诗就行了。下面再举个代表老李风格的五律: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要是落在某人手上,恐怕要打不及格,因为没一联对仗,然而这也就是老李的特色。他写诗似乎从来是不拘一格,随手挥洒而成,决不会像老杜那样“吟成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世传老李赠老杜唯一的那首诗中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朝朝作诗苦。”因为出语轻薄,放肆调侃“诗圣”,实在对不住老杜对他一往情深的单相思(对了,有人说老杜会不会爱上了李白那浪荡子?《天末怀李白》、《哭李白》等诗是不是情诗?我看大有可能。老杜对老李,简直就跟个痴心弃妇似的。什么“三夜频梦君,情深见君意”,明明是他想人家想疯了,还要自作多情反咬一口,嘻嘻)历来被人看成是伪作。不过我觉得好像否定的根据不足。

  话扯远了,愚以为,李白写作态度随便,所以佳作虽多,儿歌却也不少,如那著名的《静夜思》和《赠汪伦》,我看完全是儿语,跟台湾人的“好难吃啊”也差不多。但上面这首诗却飞扬灵动,如羚羊挂角,诗意十足。全诗流畅生动,一气呵成。最后那联假想明早离开的情景,如天外飞来,与前头的“青天无片云”遥相呼应,给出了一个充满动态美的潇洒含蓄、余韵无穷的结尾。不过,老李这招似乎使用过几次。过去我和别人大战,就曾用“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作文章题目。此联也是尾联,颇似“挂帆去”的潇洒韵味。总之,这诗当然有气势,但它完全是一种飘逸潇洒的流动气势,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笔力轻盈不着纸。

  我不懂书法,不过常常想,如果要写李白的诗,最好用赵体,写老杜的诗,则非用颜体不可。两者都非常有气势,但前者笔不着纸,后者力透纸背,似乎正与李杜的风格相匹配。

  上面这些说道,似乎也可以套在现代中文写作上。当初也曾留意过一下当代青年的写作。看了一位小朋友的东西,当场佩服得一塌糊涂,觉得颇有李白那种力不着纸的空灵感。但后来看多了这种玩意,新鲜感丧失了,便觉得没有多少重量。我看这似乎是当代文学青年的通病,过份在文字上追求空灵,到处“羚羊挂角”,最后便使得文章失去了斤两。这正如初学书法的人误习赵体容易堕入媚而无力的魔道似的。我想,要使文章耐读,恐怕还得使文字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然而张力不是天资,它的来源是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思想感情深度。这就是我喜欢老杜远超李白的原因——李白显示的是非凡的天资而不是深邃的感情积淀。当然,用这来要求小青年,或许是太过份了吧。

  千古谁识李杜情[李白和杜甫](网友来稿)

  菜九段

  好像是闻一多说过,当两颗彗星在空中碰撞,将会产生如何奇妙的景象(大意如此)。而其所指的彗星碰撞,说的就是盛唐时期两大巨星级诗人李白与杜甫。但据菜九所知,在真实发生的巨星碰撞的当时并没产生什么令人称奇的景象,至少没有在当时的社会上造成任何轰动。如果不是日后催化了一些诗篇,其平淡得与我们寻常人等萍水相逢没什么两样。为什么两大巨星的碰撞会如此悄无声息呢?原因在于这根本不是什么巨星碰撞,至少在当时不是什么巨星碰撞。确切地说,是一个巨星与一个具有巨星潜力的小星的碰擦。碰撞会产生爆炸,而碰擦则可能产生声响,也可能没什么动静。这里的巨星非李太白莫属,而具有巨星潜力的小星则是杜甫。在菜九看来,即使是这次碰擦,在杜甫的心目中,李白还只是个当代的成名人物,并没把他看作为是个划时代的巨星;同样,在李白的心目中,杜甫可能只是个文学爱好者,还不足以激发其更多的热情与关注。于是乎,这两个古今无双的人物,他们的一场被后世寄予无限期待的巨星级碰擦,居然沦落为一个普通的文学活动,而没有碰撞出应有而激动人心的耀眼火焰。

  唐代文学史称,李白是有唐一代唯一在生前死后均享有巨大声誉的诗人,他的崇拜者自然不乏其人。据称,他的成名作《大鹏赋》当时家藏一本。村夫汪伦为见李白,不惜杜撰万家酒店十里桃花的景李白前往。诗人魏颢更为瞻仰李白的风范,追踪游历了半个中国。此等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的追星族。或许可以据此推断,追星的这种行为并非现今才有,实为自古而然。这也难怪,一个巨大光亮的星体,总是能对一些琐屑的荧火与尘埃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令人不解的是,李白这个巨大光亮的星体与杜甫相遇时,并没有对杜甫产生其对魏颢及汪伦那样的景仰之情。

  天宝三年秋,在京师失意东还的李白路过洛阳遇到杜甫时,当时前者已是名满天下,而后者尚无籍籍之名,李长杜十余岁,但两人一见倾心,情同手足。杜甫有“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句。从这些诗句中可知,李杜二人相得甚欢,亲密无间到了同被共眠、携手同行的地步。相处数月后,二人分手。现无法推断此番交往对杜甫的成长有多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此李白的风范便长驻杜甫心头。与李白结识后,杜甫陆续写下了与李白有关的诗歌十来篇(下称涉李诗),构成了杜诗的一道风景线,里面表现了杜对李的由衷钦佩与敬仰,而这种萦萦于怀、又不假掩饰的仰慕之情,可以说与现下的追星族的执着热烈毫无二致。当然,杜甫的追星又与魏颢的跟踪追随式的追星有明显不同,杜甫已领略过李白的才华与风范,所以杜的追星更像是神往。只是这种神往并非发生于两人相识之初,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表现出来。这种情感一经表露出来,就愈发浓烈,不能自已。一旦杜甫将这种神往的景仰之情诉诸笔墨,因其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就将其特有的沉郁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他此类文字极具震撼力,千载以下读之,仍能感受到这种饱满情感的强烈冲击。

  根据创作年代与内容,杜甫涉李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记录交往,其二为回味与思念,其三为鸣冤。这三类又分别创作于交往时、分别不久与长别离三个时段。在这三个时段,杜甫对李白的了解表现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最终深入李白的命运深处。而其对李白的服膺之情也从隐至显,从淡至浓,直至无比强烈。与李白结识时,杜甫还只是个未出道的年轻后生。应该说两人在名望上及创作实力上的差距远大于年龄上的差距,但在他写给李白的诗歌中,那种崇敬之情反而是颇含蓄的。我们来看看,杜甫对李白的赞美也不过是“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些我们后人不甚熟悉的名字可能也没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诗句,用这些来赞美李白,在我们后人看来更像是敷衍。唯英雄能识英雄。当时的杜甫还没成长成一颗巨星,因此可能还认识不到李白的杰出成就,将阴铿、庾信、鲍照诸人加诸李白,或者在杜甫心目中还算是过誉了。如果今天有人用阴、庾、鲍诸人来称颂杜甫的文学成就,可能会被认为类比不当,有贬低杜甫之嫌。想来如果是修成正果的杜甫,也绝不会再用这些人去类比李白。李杜二人不仅年龄、水平有差距,就是精神风采也相去甚远,故李白最先打动杜甫的正是诗才以外的精神气质,他写下了“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诗句,对李白的刻划入木三分,极其传神。二人分手后,与李白交往的这段时光成了杜甫重要的精神积淀,大概杜甫也渐渐从李白的诗歌中咂出味来。于是乎,李白的形象不时从他心底泛起,并益发高大,令他神往不已。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李杜曾再次重逢,而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历久弥甚。随着杜甫阅历的增长,诗力的提高,他对李白的推崇之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益发强烈,最终猛烈爆发,发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巨响。这种情感在杜甫的涉李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怀李白》)就是这种萦萦于怀思念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李白令人难以企及的品质也渐渐在杜甫心目中清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无可匹敌的才情与气拒王侯的风范跃然纸上。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对李白评价的升级,恰恰是在李白遭放逐之后,因此,涉李诗的第三个时段最能体现杜甫的艺术成就。其时李白因涉永王幕事,株连下狱论罪,后又遭流放。杜甫不怕受株连,以其对李白了解之深,他以饱蘸心血的笔墨写下了一系列感人篇章,这些诗篇不仅把他的追星式写作推向高潮,而且也将其特有的沉郁诗风发挥到了极致,使之成为杜诗中的精品。《天末怀李白》写于李白罹罪之初,因消息没坐实故显得稍含蓄。到写《梦李白二首》时,因确定了李白遭受的处罚,更强化了杜甫的思念之情,不仅“故人入我梦”,而且“三夜频梦君”。此等郁蓄情怀以杜甫无与伦比的才情极力而出,自然摄魂夺魄,感人肺腑。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代表的涉李诗,既可以看成为李白立传,同时也是对身在落难中之李白的声援,并发出了对李白赞颂的最强音。该诗从李白成名写到落难,李白的巨大存在激发了杜甫创作灵感的火花,他语出惊人,纵横无极,诗中连用孔子、四皓、贾谊、邹阳、苏武、马援、弥衡诸典,不仅用典量大,而且极为贴切,准确地勾勒出李白举世无匹的艺术成就与难以企及的历史地位。这些诗句对李白的评价之高,从古至今无人能及。在杜甫的涉李诗中,感人至深的警句俯拾皆是,如“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章憎命达,鬼魅喜人过”;“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因对李白的人格力量感受至深,杜甫的这些诗句不仅是最早、而且也是空前绝后全面准确地评价李白。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李白是如何不可阻挡地走进杜甫心中,也看到杜甫是如何情不自禁地深入到李白的世界。只有到了这个时候,闻一多描绘的巨星碰撞才真正发生了。只是这个碰撞表现为——杜甫以他杰出的诗情猛烈而反复地撞击着李白这个巨大的存在,从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正是这种巨星级的心灵碰撞,杜甫的涉李诗也真正做到了惊风雨、泣鬼神。在杜甫而言,对李白追星毫无跌份之嫌,对李白的追星行为丝毫不减杜甫的名望。也正是在追星过程中,杜甫完成了对李白的总结。可能人们没有注意到,杜甫涉李诗的截止时间也正好与李白的去世同步,仿佛是为其追星行动划句号似的非常耐人寻味。杜甫完成涉李诗写作的同时,一颗巨星也就冉冉升起,接替李白照亮了盛唐的天空。

  确实,在写下这些光辉篇章的同时,杜甫的文学造诣也进入到他的巅峰期。尽管如此,他对李白由衷的崇敬丝毫不减,体现了杜甫谦虚的品格与博大的胸怀。正是这种品质,造就了一代诗圣,与李白并驾齐驱,构筑了盛唐诗歌风骨的脊梁。

  此篇收入2007年7期高中生之友

  「赠李白」杜甫(天宝三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集有寻鲁城北范居士诗)」杜甫(天宝四载)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赠李白」杜甫(天宝三载或四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杜甫(天宝三载或四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饮中八仙歌」杜甫(天宝五载或十三载)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冬日有怀李白」杜甫杜甫(天宝四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杜甫 天宝五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天末怀李白」杜甫 至德年间,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梦李白二首」杜甫 乾元二年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乾元二年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杜甫 上元或宝应元年,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一篇关于杜甫的拙作,发在这里。

  与天地同悲的诗圣

  杜甫是世界诗坛最关心底层人民疾苦的诗人,也是个命运最坎坷的诗人。民族与个人的双重苦难,加上“下笔如有神”的才气,使他单当了用诗歌记录历史并使之不朽的责任,而他用诗歌记录历史,具有更多的“秉笔直书”的品格,所以他笔下的历史更加真实,更加生动。这是中国之幸,有了这样一位超凡入圣的诗中太史。

  杜甫伟大性格是多方面的,与生民疾苦休戚相关,是主要一面;对自然、山川、田园的眷恋,对艺术的执着与颖悟又是一面;对险恶仕途的冷竣剖析又是一面,对此,他有直入本质的洞察,发之为诗,即为不朽之经典,“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我以为这几句诗是中国数千年至今,知识份子依附专制政体的总结性写照,是先觉者对儒学的大胆质疑,是千古同悲的士子悲歌。

  裘马清狂的青年杜甫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时,有一种政治上的期望与抱负,以后穷愁潦倒,未能“致君尧舜上”,但这壮志却在诗之王国里得到了充分的实现。盛唐诗坛,他与李白双峰并峙。李仙逸之气,天然之姿,磊落之质冠绝古今,发而为诗,多为神奇仙灵之绝唱,“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佳篇;杜甫则恢宏博大,沉郁俊拔兼而有之,每赋一物、一景、一事皆多精妙,富哲理,含人情。李杜在艺术上有相通之处,又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不能二者缺其一,缺一将要减色三分。

  自古以来,尊李抑杜,抑李尊杜,聚讼不休,实际都是出自评判者本人的兴趣和好恶,更关乎评判者本人的学识才力,总揽尊抑之争可说卑之无甚高论,大多失之偏颇,至于郭沫若老先生之抑杜尊李则已到了不堪的地步。郭老在成都杜甫草堂撰的联语:“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杜评价极高,但在“文革”中,写《李白与杜甫》一书,圣哲却成了压迫农民阶级的地主孝子贤孙,这南辕北辙的转折与反差,客观上是在威与利双重牢笼下作的违心之论,主观上或许有逢迎旨意的心态,但无论何者,都可以揣想到郭老当有委屈为奴的万般无奈,一种为政治所累的悲哀,而政治,在中国往往又不休不止地制造这种悲哀。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中国诗坛的圣哲,也要遭受这种“革命”的践踏?

  有些人不喜欢杜甫,除了艺术层面的因素外,恐怕须从他的人文精神和忧患意识,揭露丑恶几个方面寻求蛛丝马迹。

  一是老杜深刻锋锐的史诗笔法,精确的描绘乱世流离的惨象、战争的罪恶,底层至弱人群的极端苦难,如“三吏”“三别”的沉痛悲愤的训斥与呐喊,都会触犯当权者所忌。

  二是老杜强烈的反战思想,《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写的是战乱造成的惨象,在《兵车行》、《洗兵马》中,公然直指“边庭流血成海水,或皇开边意未已。”甚至要“尽洗甲兵长不用!”更是违背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原则。

  三是老杜对知识份子在极权体制中的生存状态,有无所顾忌的袒呈,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连卓尔不群的诗才,也落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一生蹭蹬,四处飘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醉时歌》、《咏怀五百字》里更加激愤的喊出:“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自己仕途坎坷,连子女也不能保全,竟至饿死,所以他的结论是:“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无疑是对皇权政体垄断天下资源,不受约束的贪婪霸道造成的不公的一种鞭挞,毫不留情的嘲弄圣人和盗贼有同样的命运——化为尘埃,千年皇权尊崇的儒术,也不过是骗人的把戏而已。

  四是老杜对唐朝盛世为富不仁的权贵的骄横淫侈,有精采的刻画,“犀箸厌饫久未下”“切莫近前丞相嗔”,一篇《丽人行》把开元盛世金缕玉衣下的腐朽糜烂,用极其富丽的艺术文字,以描写场景的手法,示露于天下,预示了盛极而衰,由衰而乱的必然,不到五年,长安沦陷,当年的丽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篇《哀江头》,是对李唐盛世的凭吊,是诗人对家国和自身命运的沉哀巨痛,“细柳新蒲为谁绿?”蕴含了何等摧肝断肠的悲愤。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十个字更足以称为悠悠历史,仅此一人。试问,古今中外有谁能用如此简短的两句话概括极权社会的本质本相?其简单、其深刻、其艺术是否可以认定为“无与伦比”。

  以上几个方面是杜甫对自己与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愤,对儒生士子价值人格的反思,具有超越历史局限的高度,对邪恶腐朽冰炭不相容的性格,对非正义战争的鲜明的反感,这些都发之为具有无尚艺术品格的诗篇,在世界诗歌史上恐怕也只有杜甫了!

  但杜甫的伟大决不止于此,他描写农民的诗,有数十篇之多。他对于农民(包括农民从军的士卒)也决不是用“同情”二字能包含得了的,那些作品是直接地用心在呐喊,在哭泣。甚么文字是“惊天地而泣鬼神”?杜甫就是!

  他对弱者的情怀,又有几人能够企及?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竟至表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虽冻死亦足!”而在《又呈吴郎》诗中对邻居的妇人,要求吴郎给以照顾“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仅如此,还特别叮咛:“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一个“亲”字,表达了杜甫对弱者平等看待的精神。直到现在,一些人在帮助贫困者的时候仍然是一副俯视和施舍的心态,比之于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境界低了不止一层;至于那些以各种理由拒绝捐助,甚至鄙弃弱者的人,那差距更是天和渊之别了吧。

  正是杜甫这种使千军辟易的文字伟力,敢于为人民鼓与呼的勇毅,不知深浅不看脸色的率真(如上书皇帝救丞相房琯)这等等等等,自然会招致统治层的嫉恨,使他生前身后,终有坎坷和诋毁相伴相随,这个任左拾遗小吏的家伙实在是使人讨厌。

  杜甫也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诗人”,否则他决不能被称为圣者,在他颠沛流离于兵荒马乱的神州大地时,在他衣食难以周全甚至以野菜维生的时光中,在他居住茅屋还被秋风所破的困境中,只要有稍许空隙,他也要用他那熠熠生辉的妙笔,勾画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只用这一首来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幅用诗笔画成的中国山水画;这是一首用筝、笙、琵琶、洞箫、长笛奏鸣的中国古典式的田园交响曲;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体现诗之三昧的经典作品。

  28个字,包含了声:鹂鸣、桨声;色: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动:鸟鸣、鹭飞;静:静穆冷峭的西岭;时:千秋雪;空:万里船。声色动静时空几大元素居然被28个字收揽殆净,又组合安置得如此婉妙谐和,不由得使人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话颔首再三称是。但像杜甫这样的“妙手”又有几人?

  他的诗笔对丹青、舞蹈、歌唱等文艺之事都有触及,都有佳作歌咏,王宰、曹霸、公孙大娘、李龟年等画家、舞师、歌者皆因杜甫题咏而名声不朽。他也从这些人的绝艺中获得了灵感,拓展了他诗歌的境界,加深了内涵。

  770年,杜甫死了,时年59岁。诗人从三十多岁就几次来到长安,献赋呈诗,直到46岁才任了左拾遗一个闲职,才一个月就因替得罪皇上的房琯说话,差点关监,被罢官。第二年又当了拾遗官,一年多又因饥馑弃官而去,从此开始了历时十一年的饥荒、流离,飘泊、病痛的生活,曾拾橡栗、挖黄独充饥。被战乱驱赶,在中西部几个省四处飘流不得安居,更不能果腹,在耒阳饿了五天,县令送了牛脯白酒才勉强存活,拖至冬天,竟病死于潭岳间,在孤舟上了结了他的一生,《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呈湖南亲友》一首诗,成了千古伟大诗人的临终绝笔。

  杜甫死了,中国的诗歌也死了。

  更为可悲的是,我们对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诗哲,全人类的艺术家的认识,对他的人间瑰宝级的遗产,还没有展开真正的研究。

  有些人不喜欢杜甫,除了艺术层面的因素外,恐怕须从他的人文精神和忧患意识,揭露丑恶几个方面寻求蛛丝马迹。

  一是老杜深刻锋锐的史诗笔法,精确的描绘乱世流离的惨象、战争的罪恶,底层至弱人群的极端苦难,如“三吏”“三别”的沉痛悲愤的训斥与呐喊,都会触犯当权者所忌。

  二是老杜强烈的反战思想,《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写的是战乱造成的惨象,在《兵车行》、《洗兵马》中,公然直指“边庭流血成海水,或皇开边意未已。”甚至要“尽洗甲兵长不用!”更是违背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原则。

  三是老杜对知识份子在极权体制中的生存状态,有无所顾忌的袒呈,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连卓尔不群的诗才,也落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一生蹭蹬,四处飘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醉时歌》、《咏怀五百字》里更加激愤的喊出:“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自己仕途坎坷,连子女也不能保全,竟至饿死,所以他的结论是:“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无疑是对皇权政体垄断天下资源,不受约束的贪婪霸道造成的不公的一种鞭挞,毫不留情的嘲弄圣人和盗贼有同样的命运——化为尘埃,千年皇权尊崇的儒术,也不过是骗人的把戏而已。

  四是老杜对唐朝盛世为富不仁的权贵的骄横淫侈,有精采的刻画,“犀箸厌饫久未下”“切莫近前丞相嗔”,一篇《丽人行》把开元盛世金缕玉衣下的腐朽糜烂,用极其富丽的艺术文字,以描写场景的手法,示露于天下,预示了盛极而衰,由衰而乱的必然,不到五年,长安沦陷,当年的丽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篇《哀江头》,是对李唐盛世的凭吊,是诗人对家国和自身命运的沉哀巨痛,“细柳新蒲为谁绿?”蕴含了何等摧肝断肠的悲愤。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十个字更足以称为悠悠历史,仅此一人。试问,古今中外有谁能用如此简短的两句话概括极权社会的本质本相?其简单、其深刻、其艺术是否可以认定为“无与伦比”。

  以上几个方面是杜甫对自己与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愤,对儒生士子价值人格的反思,具有超越历史局限的高度,对邪恶腐朽冰炭不相容的性格,对非正义战争的鲜明的反感,这些都发之为具有无尚艺术品格的诗篇,在世界诗歌史上恐怕也只有杜甫了!

  但杜甫的伟大决不止于此,他描写农民的诗,有数十篇之多。他对于农民(包括农民从军的士卒)也决不是用“同情”二字能包含得了的,那些作品是直接地用心在呐喊,在哭泣。甚么文字是“惊天地而泣鬼神”?杜甫就是!

  杜甫死了,中国的诗歌也死了。

  "有论者以江婴之诗比拟古人,我则以为诗非同类不可相损益。盖唐宋诗词,都是在皇权专制主义这个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下的产物。所谓“盛世”,乃皇权专制主义的盛世;所谓“乱世”,也是皇权专制主义的乱世;即使所谓的“超脱飘逸”,也只是在皇权专制主义下的超脱飘逸;纵然高可摩天,远涉天涯,也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那样,终难脱皇权专制主义的窠臼。20世纪的中国,从西方输入的以及产生于现代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中的民主、人权、自由和经济平等的新思想观念,新情感体验,已大大拓宽了诗人的思路和表现空间。

  江婴先生善于驾驭古体诗词的骏马,驰骋出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意趣的樊篱,用古体诗词驾轻就熟地表现民主、人权这些全新的思想,刚健清新,别开生面。典型在宿昔,毕竟时过境迁,于是他不再缘前人的旧迹攀援以追古圣先贤;独辟蹊径,在一个新的时空里登上前无古人的山峰,用中国源远流长的格律诗形式,成功地表现民主、人权、自由和经济平等这些现代思想和进步观念,从而矗立起一座中国20世纪诗史的丰碑。"

本文来源:https://www.tjxdjx.cn/shiju/150536/

推荐阅读

形容秋天天气好的段落200字

形容秋天天气好的段落200字

秋天的天气,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一排排大雁往南方飞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段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形容秋天天气好的段落200字(一)  1、秋天的天气是凉爽的,它不再像夏天一样闷热,闷热的天气使人透不过气来,人们不开空调好像受不了似的。现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云彩做着各种各样的造型,真有一种秋
2021-09-27
24句描写西安的优美诗词 描写西安的优美诗句

24句描写西安的优美诗词 描写西安的优美诗句

西安是有名的历史名城,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描写西安的优美诗句吧,欢迎收藏!1 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2 西安封域中,清水岩泉好。3 修竹挼蓝,梅山耸翠,小小佳处西安。4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5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2021-07-19
形容雪的诗句146句

形容雪的诗句146句

雪在人们的心中是很美好的,那么,古代的诗人是怎么形容雪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形容雪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写雪的诗句不含雪>>>雪诗句大全  1 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晏几道《六么令·雪残风信》  2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3 对琼瑶满地,与君
2021-07-13
文言文诗句生日祝贺词

文言文诗句生日祝贺词

让生日祝福变得有文化气息,那就用文言文来祝贺吧!小编为大家分享最新文言文诗句生日祝贺词,为大家提供参考。祝父亲生日快乐诗句父亲过生日的诗句祝福语长辈生日祝福的诗句唯美生日祝福诗句文言文生日祝贺词1适逢同窗生辰,载欣载奔,吾侪欢心。前闻芳辰,因日时仓促,且余甚愚,思之,竟无物可赠与,奈何?唯谨拟贺辞一
2021-07-13
趣味诗句谜语

趣味诗句谜语

所谓谜语诗,就是以诗的形式作为谜面的谜语。谜底指人或物或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趣味诗句谜语,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趣味诗句谜语  1、王安石的两首谜语诗  王安石任宰相时,一位老木匠为他设计了一套宅院。老木匠拿来模型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看后频频点头,但又在模型的后花园墙壁正中处题了首诗:  倚阑
2021-07-1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推荐范文网 京ICP备16605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