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诗歌 诗词 诗经

《再别康桥》的别情解读

发布时间:2021-10-24   来源:大悲咒全文    点击:   
字号:

【www.tjxdjx.cn--大悲咒全文】

  《再别康桥》抒发的是缠绵的别情,但这别情到底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意蕴呢?

  一、对康桥美丽景致的留恋

  康桥是美丽的,有协调匀称的建筑群,有晚钟撼动的黄昏,有没有遮拦的田野;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康河,“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徐志摩眼里,康河是梦幻的乐园,在康河里划船,或躲着念书,或做着美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在你的耳边挑逗。”(《我所知道的康桥》)所以作者在?再别康桥?里吟唱着愿作康河的一株水草,与康河相生相伴,临别之际,还划着小舟,去聆听夏虫的伴唱,告别康桥,就是告别那诗情画意的康河。这美丽得令人心醉的康桥,叫多情的诗人如何开口说“再见”?

《再别康桥》的别情解读

  二、与美好爱情的作别

  在康桥求学的日子,徐志摩对美丽的林徽因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一起谈理想,谈人生,在这里徐志摩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但是,林徽因回国后,却与梁思成结为秦晋之好,这一消息,对徐志摩是沉重的打击。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他们发现了一座僧墓,林徽因说:“也不知道这青石底下埋的是谁?”徐志摩说:“是我。我从上个世纪已经埋在这里了。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躯壳,我的心,我的爱,我的希望早就埋在这青石板下了,你从这块墓碑上读不出年代,读不出姓名,读不出心里渗出的血,那是不应该写在石头上的。”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到了徐志摩那颗受伤的心。康桥是徐与林爱情的摇篮,那河畔的金柳下,留下了二人散步的足迹,那夕阳中的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中的新娘;那康桥,有二人荡舟时甜蜜的回忆,林徽因灿烂的笑容,就像青荇一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这一切的一切,叫徐志摩这位缠绵的诗人如何放得下?但是,如今,林徽因已成他人之妻,美丽的康桥只留下凄美的回忆,徐志摩无可奈何,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与心中理想的告别

  徐志摩最初赴英留学,是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充满着报效祖国的热忱的。当时的中国,按徐志摩所说是“……大厦将倾,因非一木所支,且社会道德日益滔滔,庸庸者流引鸠自绝,而莫之止,虽欲不死得乎?”(《民国七年八月十四日启动赴美分致亲友文》)在康桥求学的日子,徐志摩充分感受到剑桥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气息,他如醉如痴地享受着西方文化的瑰宝,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的生活和当时国内军阀混乱的局面比较起来,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离开康桥,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尽管中国照样有柳树,有潭水,但是满腔报国热情无处喷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叫徐志摩这位柔弱的诗人如何去解开?康桥,是诗人心中的第二故乡,“康桥,谁知我思乡的影忧?”当他再度重游康桥,再次要与康桥再见时,离别,对诗人来说是犹如一次小小的死亡,诗人感到他的思想也随着黄昏的云彩一样消逝了,他只有无奈的挥挥衣袖。

  徐志摩离开了康桥,他的思想,他的爱情,他的柔情,全部留在了康桥,爱情和事业对他来说,一样都不属于他了。所以《再别康桥》的别情,有别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有别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别康桥》的别情是丰富的,了解了徐志摩的人生,再来读《再别康桥》,必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拓展:

  《再别康桥》教学再思考

  新诗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以《再别康桥》为例,我想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设计好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首先,依据文体背景,诗歌散文依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可令人惊异的是,现代新诗和现代散文对中学生的影响则有显著差别。中学生都能写得几笔散文,却对新诗的写作望而却步。主要原因在于,新诗至一九一七年诞生以来,时间虽不足百年,却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新诗在意象与语词、自由与格律、情绪与节奏、纯诗化与大众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追求和规范。相较而言,古典诗歌在文体方面的形式和内容表达则为大多数中学生所了解并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新诗文体知识的缺失则给中学生对于新诗的学习增加了障碍。

  其次从课改背景上看,课改虽然进行也有一些年头了,效果如何,恐怕也不能说是很乐观。课改在教材的设置上表现的很充分,知识结构设置较为系统。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演讲、科普文、文艺评论、自然科学小论文、文化常识和写作等多门类知识。在十多种选修课本中则包含电影、文化经典研读、民俗文化、传记作品、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知识面既有横向的扩展又有纵向的延伸。新诗在教材改革的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必修课本第一单元和选修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均是其确凿的体现。但教材只是课改在思维层面上的体现,它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切实执行,最后才能落实于学生具体的学习中。

  再次从教师背景上看,课改的功效遇到最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来自于教师。正是教师对于新诗的隔膜和疏离,才造成了诗歌历史在教育上传承的人为断裂。很多教师缺乏对新诗的认知,甚或用一些片面之词否定新诗的整个成就。新诗继而成了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有了短处而不自知,那在新诗的教学中就会抓不住诗歌的本质情感,只能在所谓的意象和诗美上泛泛而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诗的感受或许就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诗的朦胧了。

  最后从学情背景上考量,古典诗歌由于接触较早,又经过两千余年的淘洗,已构成一定的“经典性”,在学习中情感和意象就较为容易接受和把握。新诗虽然在初中学习过郑愁予的《雨说》和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但总体来说,中学生还缺少对新诗的整体感知,诗美的理解多止于形式。这些构成了新诗教学的现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上发挥优势,在教学中就能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从文本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再别康桥》采用了诸多明丽的意象。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云彩、金柳、新娘、夕阳、青荇、天上虹、彩虹似的梦、星辉、笙箫、夏虫等意象就能获得基本的感知。所以老师只选择其中关键的一两个意象进行赏析就可以了。比如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例,把“金柳”“夕阳”“新娘”三个意象贯穿起来讲授,既见联系又见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讲:柳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柳”与“留”同音,有送别、离别、祝福之意。“再别康桥”从标题上看是一首离别之诗,所以这里选用了这样一个意象。上一诗节“作别西天的云彩”,太阳东升西落,选择“西天的云彩”作为意象,暗示离别是在傍晚时分。柳条下垂,随风轻拂,有轻柔、娇媚之感。柳树在夕阳的柔和光线下,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诗人借“金柳”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新娘”美丽而娇羞,妩媚而动人,诗人以“金柳”喻“新娘”自在情理之中了。另外,景为情生,以人喻物,诗人的情感自然便从眼前之景扩展到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这是我们对诗歌意象较为个性化的解读,有了对意象的独到理解,那么在对整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才称得上有了坚实的基础。《再别康桥》可将之处甚多,教案设计可以以朗诵为主,因为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回环结构,有着押韵的铿锵,只要让同学们感受到诗歌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复沓之美也未为不可。或者以诗歌的结构美为教学设计主体架构,让学生感受到新诗分节的艺术,再以诗歌的节奏为外延,诗歌的结构美自然就呈现的非常充分。当然也可以以绘画美进行教学设计,诗中有很多色彩很浓烈的意象,它们色彩的鲜明和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作为课堂教学的设题点,就很能引起广大同学的兴趣,继而产生热烈的讨论。不管以哪一种思想作为教学核心,它们都是以老师对文本深入的理解为前提的。但我认为,本文更应该从意象到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本诗在意象上明显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以“夕阳”“金柳”为特征的具体意象,一个是以“彩虹似的梦”为代表的抽象意象。这两类意象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思考点,沿着意象的线去找到情感的核。其实,具体意象是依恋康桥的表象,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抽象的意象,即埋藏于心的伤别之情。只有把握住了诗歌中的情感,才算读懂了诗,完成了与诗人的对话,领悟到了诗中藏着的精魂。

  新诗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所占的内容不多,只有三首诗。不过入选的这三首诗歌和诗人都非常典型。新诗的教学从体裁上看有它的特殊性,尤其要区别开古典诗歌的教学,从新诗的历史、艺术表现手法、主旨、结构上给以清晰的定位。只有这样,新诗的教学才能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学生面对不同的文本,希望学到其特殊性,而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同一个教学模式,这就看不出语文教学的艺术,继而降低了语文学科应有的品格,更无须妄谈语文味了。我相信,在自身的思考范围内,我们新诗的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tjxdjx.cn/wendang/200308/

推荐阅读

感悟《岳阳楼记》

感悟《岳阳楼记》

这是我第二次来湖南岳阳楼(陪女儿一游)。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
2021-01-2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推荐范文网 京ICP备16605703号